隐藏烦人的广告

要隐藏烦人的广告,这恰恰是我开始寻找 Chrome 替代品的原因。

去年,Chrome 开发小组在 Manifest V3 中声称出于性能上的考量提议将报废 WebRequest API 并采用声明式的列表(DeclarativeNetRequest)。这一改进对性能的改进被认为是极小的,而如果这项提案通过,将彻底将 uBlock Origin 等反广告插件打残。Google 领导的 Chrome 开发小组的这一举措被认为是为保证自己广告利润的操作。一年之后,尚不知晓这项改进是否会进一步展开。

2020 年 1 月 15 日,微软正式发布基于 Chromium 的新 Edge 浏览器。

2020 年 2 月 10 日,微软在开始菜单中推广新的 Edge 浏览器。

2020 年 2 月 21 日,Google 被发现开始在首页上向 Edge 用户推广自家的 Chrome 浏览器。

以下截图来自 2020 年 3 月 5 日,Google 首页。

Google 首页的 Google Chrome 广告

互联网学家

挺多文科领域都有「XX 学」这样的概念,比如「历史学」、「博物馆学」、「档案学」,等等。虽然我们可能对相应的「历史」、「博物馆」这些概念非常熟悉,但在后面加了个「学(-logy / study)」字作为后缀总让人觉得特别奇怪,说不清楚它在研究什么。其实「XX 学」不过是以「XX」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啦。但说到具体的研究目的对象又会让人觉得比较奇怪,摘录几条维基百科上的解释:

  • 历史学研究历史如何被编写,故不侧重于历史事件本身,而注重怎样重新解释个别历史学家的历史观。
  • 博物馆学思考博物馆之社会功能及社会关系,建构博物馆展览及展品之整体性脉络,解构博物馆之展览及知识之认识论以厘清知识建立之过程,以及彰显地方社区特色等概念发展。
  • 档案学是有关档案保存、档案编目、文件目录检索的理论和研究。

总给人感觉和我们对事物的直觉离得太远。

其实就是把一个具体的概念实在给人了太多先入为主的印象,导致其方法论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奇怪了。而要解释方法论是个什么东西,再说方法论具体到这里指的是什么无疑会更难让人一下子接受。

但一个反过来的例子其实在互联网方面。这种 XX 学模式的讨论更为常见地出现在我们身边。比如讨论到「某社交网站为什么会死」,「某篇文章为什么会火」之类的,其实都是做的这么一项工作。虽然这一类东西本来应该算在新闻传播学的范畴里,但看在这类讨论毫无门槛,不负责任,质量低劣,很符合快餐模式的「互联网精神」(比如当年火过一阵的互联网烧饼),我觉得直接给它们冠上个「互联网学」或者「互联网研究」的分类好了。

当年好多博客好像都是热衷于此呢。

比如这篇文章本身。

微信发布的时间点

这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尤其是在一个互联网时代发布的互联网产品:几个小时前我真的无法想象搞清楚微信公众平台的上线时间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我这里指的考证,是说至少得有公开的官方的日志吧,或者至少有个关于我们的材料,然而没有。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上关于这个上线时间,一个字都没有提到。

我另外看了几个方向:

  1. Google 的页面搜索提到微信公众平台页面于 2012 年 11 月 15 日被索引。
  2. 微信公众平台页面的版权信息写着「Copyright © 2012-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3. 微信派(wx-pai)是微信团队的公众号,该公众号于 2014 年 3 月 20 日发布文章「微信的开放之路」的通过一张长图片说官方微信提到该功能于 2012 年 8 月上线,同年 11 月 9 日开放消息接口,11 月 21 日开放认证。
Google 页面搜索给出的微信公众平台上线信息
Google 页面搜索给出的微信公众平台上线信息
微信公众号「微信派」给出的公众平台发布时间表
微信公众号「微信派」给出的公众平台发布时间表

所以我想这个发布的日子大概是 2012 年 11 月份吧,但是除了他们自己公众号提到的时间点,这样一个重要的公众事件却无法找到一个正式的公众记录。在互联网时代居然不能通过公众记录把一个具体的事件定位到一个具体的日子,或者至少是一两天之内,实在是引人发笑。这简直和当年搞不清楚中共是哪天诞生的一样。如今,将近 100 年过去了,好多事情还是那样呢。

不过微信内部大概可以看到代码的提交日志之类的东西,我们拿不到这方面的材料。但面对这样的对于时间记录之不敏感,我还是太震惊了。

我不知道以后历史学家会怎么写这件事,怎么引用这方面的资料,如果微信公众平台还能活个 5 年、10 年,发挥它的一点文化影响力的话。或者我们这个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在信息技术领域不需要历史,也不需要历史学家了。

博客本应在其中发挥出它的作用的。

我也想对字幕站关闭说些什么

从前天(2014 年 11 月 21 日)开始,人人影视网站已经访问非常不稳定了,一开始是无响应,后来有一段发生了 502 – Service Unavaliable,后来,网站主页又重新出现了几天,但也只不过是惊鸿一瞥,到现在,已经对中国大陆地区的访客完全关闭了。在昨天的时候,我用了一下射手网,然后到现在射手网也关闭了。于是,到现在为止,(至少是在我心目中的)最大的、最声名卓著的两家字幕网站,大约算是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继任者为何?我们仍未可知。

射手网的沈晟在射手网关闭的声明中这样写到:

射手网陪着我度过 15 年了。
我所希望射手网所具有的价值,就是能令更多人跨越国家的樊篱,了解世界上不同的文化。
如果这个网站有帮到人,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但是,需要射手网的时代已经走开了。
因此,今天,射手网正式关闭。

在这里的写着,「需要射手网的时代已经走开了」,我不知道说什么是好。也许,是个时代更迭的时候了。

这是一篇长文,分为四个标题来写,回顾了我与这些互联网上得到的影视作品的历史、讨论了它对互联网的影响。写这么长一篇文章,确实因为,这一次两家网站关闭的事件,对我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不探讨法律的问题,也不说我们应该怎么样,这些东西,别的地方已经说得足够多;这里,我只想探讨一下,为什么这次关闭对我造成了那么大的冲击,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继续阅读“我也想对字幕站关闭说些什么”

钓鱼网站是如何让那么多人上钩的

副标题:一个钓鱼网站的近距离观察与分析报告

注意,该钓鱼网站 aa286.com 目前已经下线。不知是管理员把该网站修复还是黑客们主动收手了。

最近有大批的同学不同程度被“盗号”。虽说对于虚拟资产不多的我们而言,被盗号,或者说被别人登录的经济损失并不严重,但被别人告知“你被盗号了”,并且去腾讯修改密码,这一过程还是搞得我们十分痛苦。甚至,很多人被盗号之后,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到底是在哪一个阶段向别人透露了自己的帐号,至于别人收到一些奇葩的链接,简直变成了一件万分诡异的事情。于是,我便“深入虎穴”,研究了这个盗号过程的始末。对于我们这些少用 QQ 的小朋友们而言,对于如笔者这些有良好上网习惯的同志们而言,这也是我们第一次与钓鱼网站的亲密接触。

在这篇文章当中,笔者将从三个层次揭露盗号的整个过程,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好奇心。由于不能确保实验研究过程的百分之百安全,不能确保除了钓鱼网站之外盗号还有没有利用漏洞进行木马植入、病毒传播的第二种手段,笔者还是用那句老话劝告大家,此处有风险,非专业人士,切勿模仿。笔者,就身先士卒了。

这篇文章的读者有三个层次的人群,如果你对于一些表面的问题不感兴趣的话,第一部分只看图片即可,然后直接跳到第二部分或者第三部分。恐怕那里更加适合你。如果你对于深入的技术细节不感兴趣,只要看第一部分和结尾即可。

继续阅读“钓鱼网站是如何让那么多人上钩的”

缅怀我们又一个逝去的理想

我不记得谷歌阅读器(Google Reader)被宣判死刑已经多少次了。然而近半年来日益频繁的提醒让我不得不相信,在这个高考之后的六月,这位与我相伴六年的“老友”已经时日无多,最后的期限将是七月一日——那一日一过,六年的繁荣都将灰飞烟灭——我所担心的,是那些记录着梦想的文件只会在硬盘中成为陈年余渣的一部分——而如我这等连短信都不肯删掉一条的人,又如何能够接受这消失。然而我们不得不接受。

作为一名谷歌阅读器的重度用户,在它失宠而日渐落魄的这些日子里,我一直试图作一篇文章悼念它——悼念的不仅是这款产品,更是它作为一种理想的美好。然而诸如考试等等各种原因使得之未能成文,新闻一经宣布的悲恸(怮)渐渐转化为一种接受、一种淡淡的哀伤,然而对于这种理想主义的渐渐丧失,似乎这种伤心与动情于心中却是始终难以抹去的。于是,在这最后的时刻,我还是不得不以一篇博客的姿态与它、与它们道别,以表达我这最后的敬慕。

我想对于谷歌阅读器的悼念恐怕还是与过去的不同,因为我们悼念的是一个根植于当代的理想。它不是因为超前、不是因为失败、更不是因为落后而被放弃,只是因为经济的利益;不同于谷歌离开中国,谷歌终有一天会回来,虽然形式大抵不会相同,或者说,它至少存留于这个世上,想找到总是有机会的,这一次,它是彻底的消失,我们不复有机会再见。有多少人还在对它不了解却又一见钟情(我父亲便属于其中之列),我却只能用一句它“就快要被关闭”来回敬,他们或许一眼能够看到这聚合的玄妙,却不复有机会体验了。我不知道我们叫它“明日黄花”是否合适,这种称呼让我心中感受到一种隐隐的不安,然而这却是谷歌给它下的终身判决,我们不得违抗,也无力违抗,到底,这还是让人非常难过的事情。谷歌对于这个当代理想的判决,也是如此。

这个理想被人们称作Web 2.0,说到头来是这个世纪新生的人文主义理想。在这个理想之下,每个人都是信息的贡献者,而互联网,亦保存了每一个人一方独立的小天地。也许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让每一个人得到自由不受干扰,而互联网却帮我们先期达到了这一点,这是一件多么动人,多么可贵的事。就在这个时候,订阅源(RSS Feed)的概念被提了出来。

继续阅读“缅怀我们又一个逝去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