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霍尔与流播时代

经过了一系列大张旗鼓的的宣传,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的安迪·沃霍尔回顾展Andy Warhol—From A to B and Back Again)从 2018 年 11 月 12 日终于隆重揭幕了。受惠于反反复复回访(revisit)的符号语言,丰富的展品得以以主题为基本的画廊单位进行呈现,在作品本身的多重唱上的形式之上又增加了一个横向比较的层次,想来非常有趣,作为出生在二十世纪末尾的人自然会觉得,是值得一看的。

不过个人非常感兴趣的是整个展人像展厅,位于一层电梯右手一个独立的小画廊。这一画廊与其他区域区隔开来,通常被用于呈现一个独立的小容量的别具一格的企划,比如在 今年早些时候的 Eckhaus Latta: Possessed 展,是个将展陈和售卖集合为一体的空间。在这次沃霍尔展中,四周以网格形式将一系列大小一致的放个人像平铺在墙上,中间摆放了一组背靠背的沙发。被这样的画作墙包围,可以说是某种「沉浸」式的体验了。

安迪·沃霍尔回顾展人像展厅

这样的一个场景,不免让人想到了如今的流播或者点播类的程序,如 Netflix、Spotify 一类的界面:以整齐的样式平铺排列着作品的封面,观众以玩世不恭但又被动的态度翻动页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种选择是在沃霍尔所在的电视时代,同屏只能「沉浸式」地展示一种内容的时候,以按动频道的切换按钮实现的。而在如今更大、更高分辨率的屏幕之下,同屏能够预览更多的内容,但同时也更受呈现方式、或者说平台的限定。这种方框式的限定赋予了这些人像以新时代的特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如今文化的「媒介即信息」的特征。同样对于作为观众的参观者不见得是在沙发上躺着,但沙发是对慵懒心态的一种符号化的体现。

在观察了一众 19 世纪 60 年代的作品之后,再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不免让人有种时光飞速变幻到了当代的状态。不同的电视文化、却散发出类似的味道。这么说来沃霍尔但作品的确是先知的:许多作品放在今天却能够以一种不违和但方式让蜷在沙发里但观众们舒舒服服地观看,也可以说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了。这样的一个场景不仅把刚看过以 60 年代作品的观众突然带到了当代。作为最后一个展厅,整个内容可以说是对其他展览内容的一个反馈和呼应:那种整整齐齐的的规律的重叠,也仿佛给作品本身带上了时代感,不免让人反思,在沃霍尔不断重复的符号又在试图传达一种怎样的时代脉搏。

最近在听什么

少女歌剧

上个月在追《少女☆歌剧 Revue Starlight》(少女☆歌劇 レヴュースタァライト),前些日子刚刚完结,超喜欢露崎真昼(露崎 まひる)的。在看到第 11 集《わたしたちは》的时候就被一首《舞台少女心得 幕間》惊艳到了。配合恰到好处的舞台剧风格的念诵对白,尤其是听到

舞台是我们的心脏,歌是心跳,热情是血液,舞台赋予了我们生存的意义。即便受伤、倒下,舞台也会令我们复苏。舞台少女,多少次都可以重获新生。

的一段被深深的戳到了,那种不断坚持追寻、关注自我为中心的自负,还有那有舞台(需要)就能重生的坚韧让在艰难成长阶段的我深受感动。这首歌被收录在《ラ レヴュー ド ソワレ》(La Revue de Soirée)中的,事实上是一首舒缓版。它的原版《舞台少女心得》被收录在对《少女☆歌剧 Revue Starlight》更重要的一张专辑《プロローグ -Star Divine-》中。其中的另一首《Star Divine》是核心打斗部分的 BGM 我也是非常喜欢。

MUJI BGM 与细野晴臣

偶然想到哪里提到有 MUJI 店里的音乐有特色,并在作为专辑售卖。于是就好奇地搜了一下,就发现了 MUJI BGM 系列,在日本香港等地的 MUJI 店有售,而美国区并没有。

然而也是发现《MUJI BGM 1980-2000》是由细野晴臣监制的。留意到细野晴臣和 Yellow Magic Orchestra (Y.M.O.) 也是通过《一天世界》节目,老实说我对这样一批日本音乐人并不熟悉,但音乐本身给人感觉是在用交响乐队(Orchestra)做流行乐的感觉,有种异域感感觉,就被吸引过去了。于是最近去听了细野晴臣的《万引き家族 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ホソノバ》就也非常喜欢的。正在听更多的他的作品。

AllMusic 音乐百科

关注到 AllMusic 是因为自己在翻看 Apple Music 的 Bob DylanPeter, Paul & Mary 歌手页面下传记部分被充实的描述吸引,文章是 AllMusic 这个网站这边发现他的文章不算太长,是百科或长篇报道的水平。对流行音乐的许多歌手的记载和分析都是极棒的,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