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一战 vlog

去年看了不少的 YouTube 和 Bilibili 的自媒体创作者的,我才第一次认识到并开始严肃的地看待到 vlog 这种视频。因单人操作换镜头不便导致往往使用广角的受限或固定焦距镜头、以单一或一两个主角为中心、大量(原本是单人作战自拍导致)的倒退记录主角状态、语言、以及周遭环境场景的视频,是属于这个视频及流媒体时代 vlog 的「真实」。相比前一世代用于表现「真实」的第一人称 POV 视角,vlog 的第三人称视角把主角放入场景之中,更加完整地展现主角与环境的互动。

用学院派的精致,把 vlog 的用镜美学发挥到极致的就是电影《1917》。这部电影把当代的「真实」视角带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带我们欣赏了那个时代的战争的粗粝美与壮烈。场景的变换并不多么迅速,视角在同一场景下往往相对单一,不过这恰恰模拟了现场的视角,同时也给了我们将视线集中到主角身上的机会。

相比 POV,vlog 的「真实」是把「第三人」的观众身份重新还给了观众。相比眩晕被动的第一人称视角,这里的真实创造的是一种相对更加舒适自由,但一样不失紧张刺激的对于主角成长与的更密切关注。《1917》里主角流血的手、身上的逐渐沾上的泥、后面的白色尘埃便是这种成长的集中表现。类似的概念在偶像企划《 ラブライブ!》(LoveLive!)的直接体现便是让观众担任了九人表演中的第十人角色,当然在这一企划中大大加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强调了观众的参与的意义。

前些日子看了 B 站 UP 主 @莽大粗 关于后期为稳定器摄制画面增加抖动以增加真实感的教程《让你的三轴稳定器画面抖起来》。这一教程成功通过是否增加人工抖动的前后对比让我能够认识到是视角抖动在影片中的增加的新效果,是为 vlog 添加电影属性。电影当中自然是不乏成熟电影感的,影视当中的抖动一般是已经有了真实的摄像机抖动,不过往往确实的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真实感。在《1917》中表现为视角抖动结合摄像机的位移与指向变化的堪称完美的镜头语言,以景别的代价,为影片增加了「第三人」的新维度与亲密的紧张感,是为电影添加了属于时代的 vlog 属性。

创造性把时代地镜头语言吸收到传统历史题材的《1917》是为真正「中西结合」的创新。

关于抑郁的《深夜秀》

2019 年的电影《深夜秀》(Late Night)中,深夜秀 Late Night with Katherine Newbury 的主播 Katherine(Emma Thompson 饰)在长期受抑郁困扰。阳光的 Molly Patte(Mindy Kalin 饰)对这种抑郁的症状表示不解、充满敌意(toxic)的工作环境表示不满,她问 Katherine 曾经在节目中透出国抑郁症的一点是否是真的

Were you really depressed? Or was it just part of the act? […] God, why can’t I express my admiration for you?

Katherine 带 Molly 看了她的一堆金球奖,她的这样回答

No. I don’t want you to take this the wrong way, but your earnestness can be very hard to be around. […] Because successful people hate their own admirers, and we’re suspicious of people who compliment us.

当然实际上并不止限于成功人士(successful people)之间,只不过成功的人更容易让人不解罢了。无法相信自己的成功、无法相信对自己的赞扬、持续地想要让别人接受自己对自己的那个不好的印象,恐怕是对抑郁症状况相当精准的概括了。

虽然整部片子的剧情只是差强人意,但这个对话之间对抑郁状态的刻画我相当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