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文化影响力

最近,一天世界 8 月 8 日的一篇会员通讯《我是中国人,我不是外卖仔,我是___》以戏谑的场景描述的方式讨论了一个正常的国家形象不能以怎样的面貌呈现,而最终得到结论

经济达到一定标准之后,国家投射出的国际形象是由软实力决定的。换句话说,是由艺术决定的。是由小说、电影、电视剧、音乐、动画、漫画、游戏、戏剧、舞蹈决定的。我要是遇到了和那位答主类似的事,恐怕也不会 stand out and say something。因为我知道无话可说。

这么一来就提出了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应当怎样组成的问题。

无独有偶,今天在知乎讨论我们应如何向里约奥运会闭幕式上日本表演学习的问题「怎么样让中国文化输出到全世界?」下看到知乎用户「再无关联」的答案指出流行文化才应当是文化的使者,想来也有几番道理,是对前面的问题给出了一个极其模糊的方向。

其实你在自行车队上画脸谱是没有意义的,输出文化,必须是输出流行文化,输出传统文化是痴人说梦。

看看日本在闭幕式上的八分钟演出,没有出现传统文化,没有和服浴衣,没有各种道。出现的是马里奥、小叮当、皮卡丘,再想想中国在进行自我宣传时都是什么风格呢?咿咿呀呀的京剧,打着太极的老头,写着毛笔字的大爷——这些东西不仅和西方有隔阂,距离中国人的生活都太远了。

在这个文化以产业化的面貌出现的时代,政治课本上一句「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总让人觉得说得既对又不对,尤其是问答题中的阐释则更让人觉得可疑。

但说到底,究竟这么有影响力的文化将以怎样的形式面世,究竟到了现在它有没有问世,对今天的我们而言,似乎仍然是未知数。

讨厌的演员/音乐家/艺术家

TPO 27 里有这样一道题

Talk about a popular actor, musician, or artist whose work you do not admire. Explain why you do not like this person’s work. Use specific details and reasons in your response.

做得时候还是很烦恼的。大多数不喜欢的艺术家都不会给我留下什么印象,好像也没怎么碰到什么让我恨得咬牙切齿的程度。不喜欢的东西,难道不应该直接不看或不听么?看来这道题好像就是在让人讨论路人转黑或者粉转黑的角色呢。

服务器新动向与一些尝试

鉴于 Ubuntu 16.04 LTS 已经更新到了 16.04.1,也算是进入了稳定版本。服务器近期从 Ubuntu 14.04 LTS 升级到了 Ubuntu 16.04 LTS。主要变化是 php5 系列包全部升级为 php7.0 系列,在修改配置文件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麻烦,不过最后都一一解决了。

开始用 Let’s Encrypt 做几个子域的 SSL 授权,在博客这边的 SSL 到期之后也会切换到 Let’s Encrypt 吧,总的来说应该能省去一笔 SSL 授权费用,而且终于避免之前首页过期的证书或自己颁发给自己的证书。全站 SSL 真的很方便了。

开始正式尝试用 MediaWiki 记录部分结构化的笔记,在该服务器上装了 MediaWiki,比我跑在本机 Windows 上的稳定了不知多少。而且,MediaWiki 可玩性那么好,写 Wiki 页面真的会上瘾呢。

尝试了 OwnCloud,但对打印店里的 IE 7.0 似乎不太友好呢,最看好它是觉得搭配上 Block Storage 似乎也会很不错,可惜暂时还不支持目前所用的机房。

前一阵子大动了一下服务器的结果差不多就是这样。

十三世纪创作中的的竞争与协作

可能因为距今太久,早期文化史上留下的几乎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名字,而要说他们之间的交流,似乎就应当是效率很低的信件为主。我们也就当然地认为,早期的进步只需要一个个独立个体推动,而晚近的进步则是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协作。然而,最近在读到《詹森艺术史》(Janson’s History of Art)中谈及构建位于 Assisi 的 Basilica of San Francesco 的部分时提到,工匠们绘制壁画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一起工作,相互竞争,相互影响的:

Since many painters worked in the same space, they competed with and influenced each other, thus affecting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Italian art.

让我意识到此前想法的无知。或许当时有很多人一同推动进步,只不过是他们的名字没有留下来罢了。

共同的工作与竞争的空间可能还真是一个促进进步的重要因素。

真的忘了什么是超链接

被李如一先生不幸言中,人们真的忘了什么是超链接了。

方正在微博上发布了他们的系列新字体,要扫描的二维码。原以为是要加微信公众号关注,其实只是 pan.baidu.com/s/1slw15pz 这么个网盘链接而已。

只有二维码的宣布新字体发布的微博,而二维码实际上只是指向公开的网盘链接
只有二维码的宣布新字体发布的微博,而二维码实际上只是指向公开的网盘链接

结果呢,如果是用电脑的人,得打开手机,打开二维码扫描软件(通常是微信),扫描,并设法把链接发到电脑上;又或者,保存到自己的百度云那里,但微信内部浏览器上百度云通常是没有登录的;又或者,本来在手机上,要把二维码保存下来,用微信打开扫描,设法把链接发到电脑上。而这只是想要在电脑上看到这个链接呢。如果是用电脑的话,只不过是点一下链接罢了。

我能想到的唯一优势只有把二维码分享给朋友的时候会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失?但我并不觉得分享链接会麻烦多少。

链接和二维码并不冲突,可能只是忘了吧。但也没看见该微博修正这一错误——还是习以为常了吧。

这还是作为字体大厂的方正,发布面向消费者的系列新字体,应该也是不小的企划吧。本来可以少跳转两次,现在倒成了没法避免的事,真是悲伤。

超链接都没有了,web 时代真的过去了。

分清 Cyanogen Inc 与 CyanogenMod

这几年 Cyanogen 搞出来的新闻也是不少了。此前,Cyanogen OS 转向采用微软的套件以避免采用 Google Play 系的软件,那个时候就被同学问是不是会用上微软的套件,而我实际上是 CyanogenMod 的用户。这一次,又有说 Cyanogen 在大裁员并将工作重点转向应用方面的新闻,不过 CEO 倒出来辟谣了。不明所以的中文媒体的快讯把状况描述得极其悲观,并与用户众多的 CyanogenMod 联系在一起:

裁员将严重影响到开源 Android 发行版 CyanogenMod,该公司可能彻底退出 CyanogenMod 的开发,社区可以继续开发 CyanogenMod,但许多核心开发者不再能得到 Cyanogen 的资助了。

导致我就还是去翻英文原文,也就是前文链接的那一篇 Cyanogen 在大裁员,实际上并没有提到 CyanogenMod 的事了。

事实上,大概也是因为这条可怕的新闻,以 Cyanogen 为网名的 CyanogenMod 项目发起人 Steve Kondik 写了一篇 Cyanogen Inc and CyanogenMod 再次澄清事实,明确讲了 CyanogenMod 是受 Cyanogen Inc 资助的关系,而这种资助将持续下去。

那么说到底,Cyanogen 系一大家子东西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是这样的:

  • CyanogenMod 是那个开源的,手机操作系统了,也是最初的项目了;
  • Cyanogen OS 是衍生自它的某个分支的商业操作系统,通常相当于某个稳定的发行版,当年 OnePlus One 上装的也是这个;
  • Cyanogen Apps Package(官网称 C-Apps) 是包含几个 Cyanogen OS 里几个基础软件的包,提供给 CyanogenMod 等系统刷入使用。
  • 新闻里出现的那个 MOD 又是另一个项目了,目前消息还不多,不过肯定的是,它和前面那个 CyanogenMod 不是一个东西。

真是复杂透顶。

当然,各个开源软件和相应公司、基金会的关系复杂的多了去了,名字有的相似有的却八竿子打不着,毫无规律可言。要不是总搞出新闻我也搞不清楚它们究竟是什么关系,下面列举几组

  • Ubuntu / Cannonical
  • Fedora / RHEL / Red Hat
  • Wikipedia / MediaWiki / Wiki Media
  • Firefox / Mozilla

我记得当年 Ubuntu 网站不完善的时候,我看到域名经常跳转到 Cannoical 上还颇为惊讶呢。不过说到底,一个公司有那么多产品,若不是作为前缀,能带上公司名字的也只有一两个产品。也难怪,要不是因为自己用而深入了解,谁会搞得那么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