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记得谷歌阅读器(Google Reader)被宣判死刑已经多少次了。然而近半年来日益频繁的提醒让我不得不相信,在这个高考之后的六月,这位与我相伴六年的“老友”已经时日无多,最后的期限将是七月一日——那一日一过,六年的繁荣都将灰飞烟灭——我所担心的,是那些记录着梦想的文件只会在硬盘中成为陈年余渣的一部分——而如我这等连短信都不肯删掉一条的人,又如何能够接受这消失。然而我们不得不接受。
作为一名谷歌阅读器的重度用户,在它失宠而日渐落魄的这些日子里,我一直试图作一篇文章悼念它——悼念的不仅是这款产品,更是它作为一种理想的美好。然而诸如考试等等各种原因使得之未能成文,新闻一经宣布的悲恸(怮)渐渐转化为一种接受、一种淡淡的哀伤,然而对于这种理想主义的渐渐丧失,似乎这种伤心与动情于心中却是始终难以抹去的。于是,在这最后的时刻,我还是不得不以一篇博客的姿态与它、与它们道别,以表达我这最后的敬慕。
我想对于谷歌阅读器的悼念恐怕还是与过去的不同,因为我们悼念的是一个根植于当代的理想。它不是因为超前、不是因为失败、更不是因为落后而被放弃,只是因为经济的利益;不同于谷歌离开中国,谷歌终有一天会回来,虽然形式大抵不会相同,或者说,它至少存留于这个世上,想找到总是有机会的,这一次,它是彻底的消失,我们不复有机会再见。有多少人还在对它不了解却又一见钟情(我父亲便属于其中之列),我却只能用一句它“就快要被关闭”来回敬,他们或许一眼能够看到这聚合的玄妙,却不复有机会体验了。我不知道我们叫它“明日黄花”是否合适,这种称呼让我心中感受到一种隐隐的不安,然而这却是谷歌给它下的终身判决,我们不得违抗,也无力违抗,到底,这还是让人非常难过的事情。谷歌对于这个当代理想的判决,也是如此。
这个理想被人们称作Web 2.0,说到头来是这个世纪新生的人文主义理想。在这个理想之下,每个人都是信息的贡献者,而互联网,亦保存了每一个人一方独立的小天地。也许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让每一个人得到自由不受干扰,而互联网却帮我们先期达到了这一点,这是一件多么动人,多么可贵的事。就在这个时候,订阅源(RSS Feed)的概念被提了出来。
订阅源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可以作为互联网最基础的元素存在而不受限制——尤其是不受网站本身的限制。而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将之组合,继而互联网告别了曾经的千人一面,一变而为有人性、个性化的信息载体。从此,互联网的普及不再是技术的普及,而是信息的普及,人性的普及,从此也像是有些公司鼓吹的那样,进入了一个“懂你”的时代。
与谷歌阅读器的初遇似乎并没有令我惊羡。彼时谷歌阅读器还不是如今这样令人愉悦的灰白蓝色,而是以蓝色为主调的那种呆板的谷歌风格。谷歌的又一款产品,我想,因此也没有重视。那个时代,博客的潜力还没有被充分发掘,尤其在国内,尤其对于外行的人而言,整个网络世界,似乎都在被新浪搜狐这样的大山所遮蔽。门户与新闻,似乎就是当时互联网的一切。我曾经把新浪的订阅源加入到阅读器当中,最终发现的只是又一个混乱的世界。内容重复,无聊信息充斥,对于阅读器与订阅源的好,我当时真是不甚了了。
如今我已经记不起整个过程是什么样的了。这中间有亲有疏,我也不愿再多议。或许只是某一个时候,新浪的消息因为点击的比例太少而沉下去,那些真正有趣的信息冒出头来,才是一个真正的开始。尤其当我们把新浪的订阅源除去,留下那些互联网博客的一片净空,整个世界,似乎一下子便安静了。我记得其中有cnBeta,有瘾科技(Engagadget),有Solidot,这都是些真正个性化的表达。少了很多政治气息,多了的是那种活跃与热情。
随着阅历的增多,阅读的博客也在增多。之前面对的是一个个大网站,或者说是机器的,整个世界的压力,如今面对的却是独立的个人。每一个人提供消息,而每一个人的知识渊博、个性的幽默、独特的爱好,恐怕这一次是他们的人格魅力吸引着我,而不再是那种真正获取新闻的饥渴。一周、一月,不等时间发布的一篇篇文章把我同那些作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说与他们同进退恐怕是毫不夸张的。如果说追歌星往往是一种没由来的狂热,那么持续阅读这些零零散散的文章却往往是真的为他们的才情所打动。譬如他们学业有成,我与他们一道庆祝;而当他们与另一半分手的时候我也为他们惋惜。更因为网络往往只是展示他们美好的一面,我怎能理解那样的坏事情发生,而反过来,他们,也成为了我的一部分。许久之后,已经难以分清彼此。不可能每一天遍历所有的博客,而谷歌阅读器恰是应此运而生。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我的生活。百度空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基础的博客空间,关注一些人,再缩小范围最及时地获取其中几个人的消息,保证它们不被覆盖,便显得格外重要了。这个时候,百度空间的订阅源,虽说不怎么守时、不怎么稳定,和越来越多的博客一道,渐渐走入了我的阅读器当中。阅读器成为互联网社交的中心,恐怕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一个不争的事实。
再后来的时候,也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似乎所有人都开始向社交网站跳槽。毫无疑问,社交网站更轻松,字数限制给了偷懒的人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我毫无疑问应当居于入住社交网站的第一批网民之一,然而那时的社交网站,也如曾经的阅读器,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当我再次把目光投向社交网站的时候,这里已经是一片眼花缭乱了。这样看来,恐怕博客的衰败,很可能已经变得不可救药无可挽回了。然而在我的世界中,我向现实一再妥协,只是希望博客与社交网站,能够成为并存,互不干涉的两个独立世界,面向不同的群体,面向不同的内容,一个作为来源,一个处理后事,在实际条件下也并不矛盾。我不愿意承认,或者我根本不相信,博客会灭亡。
如果要讨论社交网站与订阅源聚合的关系,这是可以大书特书,大加挞伐一番的。但简言之,这种关系便是继承。相对社交网站直接将人与人对接,订阅源聚合则是把人和信息连接,更加抽象也更加超前。我们是很容易找到社交网站与谷歌阅读器这类订阅源聚合内容之间的联系:都是根据时间倒序排列,都是依照个人的喜好把与个人相关的信息串起来,让人更直接地获取信息。社交网站的早期用户,尤其是脸谱和推特这个国外大宗的用户恐怕还记忆犹新,现在所谓的新鲜事、时间线这两个名字曾经写作Feed,不可谓与这个RSS Feed不是同宗同源;更何况这两个网站的创始人恰恰也用过博客这种方式,其中的若没有相互启发,倒会是及其怪异的。
然而社交网站最终背信弃义地背离了RSS理想、互联网理想中的开放,最终开始营造起了自己的小社区,几乎没有留下多少选择余地。脸谱和推特还算凑合,至少留下了一点应用接口方便获取信息,到了国内的尤其人人,最后就只剩下进,没有出了,非常贴合我的讽刺——只进不出的垃圾桶。当然,社交网站也是个赚钱的好地方,所谓垂直投放,没有给人留下什么余地,广告总在那里,而所谓的营销更是赤裸裸地展示自己拜金主义,让人不忍目视,不忍动听。人们能够选择信息的大多数来源,却最终连广告都控制不了,所以社交网站自然不是人们的理想,虽然平心而论,它们确实是不错的产品。
我不喜欢社交网站,也恰恰是想回避它,与现实现世紧密联系的它,对于我们的胁迫。关系是双向的,关系是公开的,接受一个人,就非得要接受一个人的每一个侧面,接受一个人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接受如吃什么穿什么买什么看什么、和什么人交往,参加了怎样的派对等等,在社交网站上关注,就是要事无巨细地了解人们的每一个琐碎的片段,这样的成本对于两个素不相识或者仅仅是仰慕的人而言,是太高了的。如果说阅读器是暗恋的话,那么社交网站就是婚姻的级别了,作为社交网站的一个参与者,我们似乎对于关注我,和我所关注的人有有了责任和义务。虽然这样的责任和义务难以言说,但如我、我们这样每一个却都心照不宣。又想要偷懒、又要承担责任,这种矛盾之间的胁迫,是多么痛苦啊。
而谷歌阅读器之于我,恐怕就是一种更加理想化的模式。我们默默关注,只是关注他人最为理想的一方面。如“考据癖”博客、酷壳等等,它们只是有与我们相连的一方面,而真正的这一方面,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因为网络毕竟不是社会,让我们自己的一方土地,一方净土更加纯美一些,有何不可?
然而恐怕恰恰是谷歌阅读器那样的纯美,注定给了它这样的结局。似乎永远只能说他是一个不合时宜的理想,虽然这样的理想被我,被与我同好的千千万万的人都体验过。今天上午看的一篇文章当中讲,互联网从业者往往最为单纯,最为天真,我认为这谷歌阅读器恰恰与这一论述吻合。它没有什么瑕疵,却奉献得最多,我们只按照我们的需要看到世界最最美好的部分,却忘记了处于此世此地,我们必然会面临着选择,与被选择。
如果做一个与现实世界的类比,恐怕最为合适的,便是把这订阅源比作童话世界,而社交网站则是现实世界了。前者美好,纯真,富于理想;后者,则更多是一种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东西。也许把订阅源比作基础科学,而社交网站则是上游的工程学科也很合适,或者说前者是技术,后者是产品,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只有后者,有经济上的产出。然而有了前者,才孕育了后者,前者,却因为超前于时代而为人所不解,尽管这样的超前,并不算太多。
因此,我在此悼念谷歌阅读器,并不是把它作为一个产品而悼念,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若不是被谷歌清扫门户的时候驱逐,恐怕它寄于谷歌这样有实力有理想大公司的篱下是再安稳不过的了。写初稿的时候,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继任者,现在有了,如Digg Reader、AOL Reader、Feedly等等,然而这篇文章还是要写,只怕是这个理想将会变成浮萍或是小舟,在汹涌的波涛中无助地漂摆了。曾经说大一统最稳定,虽说它有坏处,但大一统能够保存——正如一战之前的欧洲,是那么美好、繁荣与稳定。即便不继续发展,但保留这个几乎已经发展到顶端的形态,很完美了,很美好了,不发展,等待机遇,又何妨?只是如今,这个大厦轰然倒塌,我们不知道前途何处。
我在这里悼念阅读器,也是悼念那种似乎将去的基础科学的热潮,警告这个一窝蜂拥向经济、拥向现实的社会。我们还是要注重理想,理想是灯塔,理想是指南针。正如共产主义,它看似遥不可及,却为我们树立了方向,理想,自然应当因此而存在。
或许在如今这个社会,谈一点理想,并不如谈一点功利更有效。然而,倘若我们没有理想,我们的未来,岂不是更加飘渺?在这个社会,岂不是更加无助?我不惮以最坏的可能推测没有理想的后果。然而这样的世界,很可怕。这样的世界,你不敢想,我,不敢想象。
所以请允许我,以悼念谷歌阅读器的名义,悼念我们这些,崇高的也好,不靠谱的也罢,这样的一个个理想。容我在我的世界里,留下一个安放理想的角落。
这篇文章活活拖了二十来天才写完,从初稿写完到完善完成也过了十几天,不是花了十几天修改,而是在十几天无所事事,最终的版本,与初稿不同,完全是重新写了一篇,这是要闹那样?!
《缅怀我们又一个逝去的理想》有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