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COVID-19 的每一天都有新事情发生,这是居家也逃不过的压力与身边世界肉眼可见的改变。逐条记载,也能写下好几行,遂动笔。
3 月 15 日,简记如下:
- 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例确诊
- 实验室正式因疫情关闭,收到邮件正式宣布我们不应见面
-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实体部门全部关闭
- 哥伦比亚大学体育馆关闭
- 纽约市正式宣布礼拜二开始餐厅改为外卖与外送
- 第一次戴口罩出门
- 发现学校提供了 The Wire 订阅,边听边看的感觉很棒
以上。
他的世界与他的疯话
在 COVID-19 的每一天都有新事情发生,这是居家也逃不过的压力与身边世界肉眼可见的改变。逐条记载,也能写下好几行,遂动笔。
3 月 15 日,简记如下:
以上。
2020 年 2 月 26 日,游戏《瘟疫公司》(Plague Inc.)被中国网信办从苹果 App Store 中国区强制下架封杀。
Ndemic Creations 工作室在其《关于〈瘟疫公司〉从中国 App Store 下架的声明》中写道:
我们必须同中国玩家们分享一则不幸的消息。昨天傍晚,我公司收到通知称《瘟疫公司》“经中国国家网信办审查存在违反国内法律内容”并从中国 App Store 下架。目前状况已经完全超出我方掌控。
[…]
我们尚不清楚游戏下架是否与中国当下正在应对的冠状病毒疫情有关。然而,《瘟疫公司》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业已屡获 CDC 等组织认可。我们正与世界主要卫健机构开展合作,以期为抗击 COVID-19 贡献力量。
我们正在全力以赴争取游戏重返中国 — 我们不会置亲爱的中国玩家于不顾 — 然而我们作为偏居英国的小型独立游戏工作室,自知面前仍有长路要走。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尝试联络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www.cac.gov.cn)以了解其关切并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中国大陆之外的游戏运营如常:我们将持续为《瘟疫公司》及新作《反叛公司》提供全平台更新和支持,并力争使《瘟疫公司》早日回到中国玩家手中。
是封杀,并不是自愿下架。
一个多月前的 1 月 23 日,武汉刚刚封城,Ndemic Creations 工作室第一时间发布了关于此次疫情的声明。
Pocket Casts 1.6.6 更新日志,来自热爱曲奇、量子物理和牛奶的圣诞老人。
I gotta go, there’s cookies to eat and quantum physics to manipulate. You try fitting down a damn chimney after drinking 6 billion glasses of milk!
Portal 插曲《Still Alive》,在活着的时候边啃蛋糕边开发黑科技。
Aperture Science:
We do what we must
because we can
For the good of all of us
Except the ones who are dead
But there’s no sense crying over every mistake
You just keep on trying till you run out of cake
And the Science gets done
And you make a neat gun
For the people who are still alive
…
Anyway, this cake is great
It’s so delicious and moist
Look at me still talking
when there’s Science to do
When I look out there, it makes me GLaD I’m not you
I’ve experiments to run
There is research to be done
On the people who are still alive
And of course, The Big Bang Theory opening, Chinese food + Physics!
10 时,微雪。
端着 Romeo and Juliet Colombian Coffee 的 dream coffee,dark chocolate 风味,治愈的幸福感。西 42 街的街角。
傍晚,西 3 街。
Pho Bar,腾腾热气扑面来。有的没的地聊着。
晚上。
久违的,客厅中间的地毯上。没有床。空荡荡的天花板,落地灯的昏暗暖黄色。坂本龍一先生的《energy flow》。
白房子、白墙,画廊、博物馆。
就这样,明天就要搬走了呢。
Bangumi 番组计划是个 ACG 文化类的百科,是个能够非常完善的记录动画、漫画、游戏和 ACG 音乐及其相关角色和制作人员的网站。因为它足够随意和简单,是个非常合适的用来研究用户行为的样本,关于用户如何学习和适应这一交流框架。
今天在讨论里看到这个问如何用目录的讨论串,引发了要去思考用户如何逐渐参与到网站过程中的想法。
用户首先看到的是百科类内容,作为消费者,与内容发生关联,这是发现和进入网站的过程。接着逐渐参与并融入社区当中,并看到他人的成果、询问如何使用,与用户发生联系,这是学习的过程。接着开始搬运和创作内容。接着有人做一些元创作,也就是对网站的架构提出想法,作出插件。最终会有人愿意承担起管理者与卫士的责任。
当然对于早期用户不是这样的。创业是个更加困难的过程。
知乎这样的网站原本也一样的有趣和值得探讨,可惜现在结构扩大得太大太复杂,完全是商业化的操作,就让人觉得有点无聊了。这样的想要了解一个脱离商业的迷人结构,说到底还是基于乌托邦式的理想呢。开源社群的一批人是这样的。
所以还是会想去认识和了解「传播」。
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能够更好地进入一个领域,融入其社群当中要去了解社群的生态。这所谓社群是个来源于行会、行业协会(society)的传统,可以说是个发达文化的标志了。小的像做获得的合作小组、班级、大如协会,其实都能参照其经验来学习融入的。
明白自己有被关注、被夸奖、被觉得特别的需求,是表演型的人格吧。
自己应当说是配得上的。
所以被扔到几十人的大组里竞争是绝对不行的,这样的玩法如果又没有足够丰厚的物质奖励的话,那我不去企业做什么呢?
不被欣赏或认可的话应该有足够的自信确信是对方眼瞎,是对方的损失,是对方水平不行,应该把对方当作垃圾看待。我不应该投入任何感情的,虽然会情不自禁。以后要把自己训练的无所谓才好。
最近终于有点理解,曾经的舍友问过我的一个问题——
漫漫长夜你是如何度过的?
果然在这一个个看不到朝霞的寒冷的伸手不见五指的饥肠辘辘的寒夜里,要设法向自己证明自己的存在,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刚看到《一天世界》的 Telegram Channel 推荐了一篇关于美国科技公司营建「公司市镇」(company town)的文章《扎克镇》(Zucktown, USA)。这篇文章着力描述了亚马逊、谷歌等几家科技公司在根据公司来营建市镇的野心。
这种尝试试市镇适应公司需要的努力现在看来并不鲜见。上世纪随着工业的发展,规模大到以城镇为单位的分工确实出现过。比如文章中举出的美国 19 世纪初的一些被认为是有「乌托邦」倾向的城镇营建方面的努力就是很有趣的例子。
从这篇文章的角度来看实在有点魔幻现实的意思。在我们的印象中,这种依赖单一工业生产的城镇大多是一种萧条的、充满铁锈味的存在。颓圮的厂房中斑驳的标语还依稀可见、年迈的铸铁机械上仍然透露着寂寞那个时代的颜色。这样的风景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 798,如今已经被改造成为艺术区以适应产业风向的改变。还有比如美国的钢铁城、汽车城,中国也有类似的煤炭城、石化城。这一系列 20 世纪人们最引以为豪的城市,在全球化蔓延、产业转移的风潮中,从高度繁荣一下子跌落到萧条的谷底,在 20 世纪末出生的我们的眼中,可能他们自始至终都在尝试喊着复兴的口号,进行着或成功或失败的产业转型的尝试,最终免不了承受与日俱增的老龄化焦虑。这篇文章则成功地把数字时代的公司的野心与那些前数字时代的努力联系起来,让我们反思这种单一工种的再次集中是不是某种意味上的倒退,实在是一个有趣而新颖的视角。
不得不承认,我对目前世界上很多将赌注全都压在程序设计上的「当代工人」的未来不是百分之百乐观——这很可能也是因为认识到了这样一种产业的集中化,是一种逆潮流而进的行为。然而我既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未来学家,我不知道这样的趋势能维持多久,也不敢妄加揣测卷入其中的人未来会是怎样的走向——毕竟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从未出现过、前人也从未成功想象的世界。也许用人生去丈量世界变化的波长,还远远不够吧。
昨天去美国使馆签证,使馆工作人员看到我的学习计划说「Did you typeset your study plan in TeX? It looks good!」(大意)倒也是感觉深受用。一位女性签证官(我们大概可以默认她为文科生?)居然知道 TeX,还真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但又很受用。
之前还因为在某个 TeX 群里看到的人同样的出现在了学校的群里,也打了招呼。
出国尚未成行,一两个月内已经因为 TeX 和两个人有了有趣的交流,之前我也从未想过 TeX 能为我提供这样的圈子。这种不算大众不算小众的圈子,在陌生的地方能给人一种迷人的默契和出人意料的归属感,甚至能算是一种超越「老乡」的存在吧。
当然作为对比,之前也有遇到学长看到同样使用 LaTeX 排版的论文说的是:你这个和别人用 Word 排版的文章不一样,还是改回去吧。就很没有意思。
大概是曾经种下的种子,也终于能够开花结果。
昨天看到 Visual Studio Code 的 2017 年 5 月份版本更新说明(1.13),感觉最有趣的就是那个插件可以做 Custom View 了,也就是在左侧原本是目录树的位置添加一个树状列表的结构。
示例给出的是把 Node 的依赖以树状的形式给出来,这很好,虽然目前看来还没有一个插件实装这个功能。
但我今天又想了想,笔记工具发明家们其实真的可以用这东西弄个树状的笔记管理程序了:发明一种自己的笔记管理格式、自己规定文档附件的放置方案、还有良好的纯文本高亮、Markdown 预览工具。相比音响笔记那个只是一个笔记本、笔记、标签的结构,代码高亮也不方便,甚至可以做得比印象笔记更丰富了。另外也许还能直接和线上服务连接?真是会变得很棒呢。
看了以前那么多人给纯文本编辑器添功能让它变成一个高级笔记软件,然而因为没有一个给力的基础,用起来并不让人快乐。就拿 Vimwiki 来说,滚动起来不方便、不适合鼠标操作、不方便搞链接什么的,会造成很多的麻烦。但这一次有了 Visual Studio Code 做基础,也许这一次真的会有人做得很好?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