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 GDP 数据理解「到 2050 年中国争取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由于对学科与职业的前景与幸福感的信心崩溃,不得不从经济的数据角度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于是最近就开始研究一些经济数据,发现自己真的是看到数据,并且不断去回顾它们才能更使自己安心。

不过昨天还发现了更有意思的「巧合」。

昨天一开始看各行业的工资状况,然后发现对于部分行业,尤其是国际化程度不高的那些,比如传统行业的工程师,等等,国内与国外的的工资差异,并不是一个汇率的差异,而更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的差异。最早发现这一差异,我是看了 CIA 对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 2017 年的统计,在 2017 年美国人均 GDP 是 $59,500,而中国的是 $16,600,美国是中国的 3.58 倍。而在观察了一部分行业的收入数据,我发现中美的许多行业的收入差异在 3–5 倍之间,也就是用人均 GDP 衡量工资差异是可能的。

今天我又再次查看维基百科上的资料发现,存在着两种人均 GDP 的统计方案,一种是采用国际汇率的方案,另一种采用的是购买力平价的方案。我昨天找到的是后者,而前者,根据 2017 年的数据,美国是中国的 7 倍左右。

但我在关于购买力平价的页面上发现这样一句话

Comparisons of national wealth are frequently made on the basis of nominal GDP and savings (not just income), which do not reflect differences in the cost of living in different countries (see List of countries by GDP (nominal) per capita); hence, using a PPP basis is arguably more useful when comparing generalized differences in living standards between nations because PPP takes into account the relative cost of living and the inflation rates of the countries, rather than using only exchange rates, which may distort the real differences in income. This is why GDP (PPP) per capita is often considered one of the indicators of 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3][4] although this can be problematic because GDP per capita is not a measure of personal income. (See Standard of living and GDP.)

也就是说根据购买力平价进行估计是相对可靠的。

然后我顺其自然地想到,假如按照 3 倍的差异进行估算的话,或许中国追上美国的话也许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于是我查了人均 GDP 的增长数据,世界银行对于这一数据有较为详细地资料

根据他们的资料,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均 GDP 的增长最低是在 6% 左右,当然现在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世界和美国的平均值为 1.5% 左右。如果根据这个比例进行估计,我们不妨把美国的增长率放大到 2%,并按这个增长率进行估算,其中人均 GDP 也采用了世界银行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假如能保持这个增长率的话,追上美国需要

\(\log_{\frac{1.06}{1.02}}\frac{57467}{15535} = 34~\text{years}\tag{1}\)

也就是 34 年而已。34 年,从 2017 年开始计算的话(因为数据是 2017 年的),我们发现,终止的日期应该是 2051 年。2050 年是个熟悉的数字,我就想起了中国学生非常熟悉的在中国共产党 1987 年 10 月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

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当然前几年,又被再次拿出来强调。

现在看来这个数据是可行的,因为我们这里也夸张了美国的增长速度,而且这里也没在跟美国比,而是想和稍微弱一些的国家进行比较。不过我们所不能确定的是,中国后面的一些年是否能继续保持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当然这不仅是我的担心也是很多人的担心了。

根据这一结论我有两个推论和思考。

第一个是,假如以这个增长速率的话,中国的工资是贬值、或者是通胀得要比美国快得多的。这从个人角度某种程度上是不利的,当然这个推论我还没有想得很明白,很可能这一点已经被这种 GDP 的计算方法算进去了也说不定。

第二个是,我也意识到,部分学科领域工作收入的优势可能会被逐渐弱化,这尤其说的是在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比如计算机软件工程,等等。以程序员为例的行业里,工资上能和国际接轨,因此在各个行业看上去比较好,甚至要远高于一些研究机构的研究职位和教职。

当这一优势被逐渐抹平,这方面的职业上优势将不再那么突出,因此看来,对于我们这一辈,对部分行业的劝退,似乎又不那么可取了,因为 2050 年并不是一个遥远的时间,我们那时在 55 岁左右,退休边缘。而由于在发达国家,这样的研究机构实际是可能获得更高收入的,因此在 2050 年以前,很可能这些研究职位就能超过程序员这类行业。如果我们进入研究行业,或许能看到有希望的这一天。

当然对于这一问题,实际上有更好的结论,也就是目前国家在用更高的待遇招纳留学人员回国进行科学研究,那么这一优势实际是可以保持的,是个更值得追求一下的目标。

所以啊,终于也是给了自己一点点信心,从数据上。对我来说这倒是比鸡汤什么的有用的多的支撑吧,我不知道是不是给别人也是。

所以这么一看来这些关于经济的事,看到一些巧合,也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呢。